帮你快速找医生

融合技术为偏瘫病人谋福祉,19岁患者康复似正常人

2017年04月29日 194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功能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孙成彦博士与手外科学科带头人胡韶楠教授携手以创新理念,采用“融合技术”,成功跨选课嫁接两个不同学科的术式,让一名已偏瘫近20年的病患小林,使他长期运动功能缺失的肢体,改善接近至正常人。据资料检索,在全球范围内,像这样通过融合技术,成功治疗偏瘫的案例尚属首例。

由于出生时产钳助产导致脑损伤,小林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三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呈足内翻畸形,步态不稳;他的右手则出现抓握和伸指困难、拇指内收、前臂旋前畸形等,并逐步丧失精细运动能力。直至成年,他的很多基本独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备。尽管到处奔波求医,却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上述运动功能处于持续退化状态,病情愈发加重,最终可能逐步丧失全部运动和生活功能。

以往,长期以来医学界对于像小林这样的偏瘫病人,治疗上始终各自为政。譬如病人在神经内科求医,神内医生可以通过给他注射肉毒素来解决肢体痉挛症状,然而这种治疗效果短期且不稳定;病人到手外科求医,神经移位术和畸形矫正是常见治疗方式,在手神经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痉挛问题没有解决,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失败率仍然较高;

如果病人仅仅接受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对于解除痉挛的效果明显且稳定,几乎不会复发,但是肢体精细运动功能却无法获得最佳矫正;而病人如果求助于康复专科,康复训练可以解决一时的功能问题,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是常态。

此次手术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过去各学科“各自为政”或“分而治之”的治疗理念,将解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矫正和康复训练等治疗技术,根据个体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体运用,创造性地诞生了一种由多学科团队合作创造出的全新序贯式治疗方式,使得几大技术同时在一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现在的小林可以一口气骑自行车10公里;学会了捡豆子拿筷子等精细动作,泡茶切菜亦无障碍。

目前,中国已有脑卒中病人1720万人,保守统计其中有75%的患者出现了卒中后软瘫、痉挛瘫等症状。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率已达到2%,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脑卒中患者。另外,由外伤、炎症、脑肿瘤、脑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瘫,目前也至少以百万病人计。“融合技术”的使用,使得上述情况导致的肢体偏瘫、痉挛、畸形或功能障碍患者,今后都有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