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术后胆瘘是胆管手术后一严重的并发症,如胆瘘致胆汁性腹膜炎后病死率可达28.6%,因此,胆瘘能否及时发现和得到正确处理至关重要。本文对36例胆瘘患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6岁,平均46岁。胆管手术后18例,胆囊切除术后10例,肝癌术后3例,肝破裂术后5例。36例中22例有并发症,其中肝硬化腹水3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
治疗方法及结果:
手术探查15例,11例重置T管,4例因未找到胆管T管口或T管口已闭而置腹腔引流管,其中1例因就诊晚及合并肝硬化腹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均痊愈出院。16例经皮穿刺置管,5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ERCP支撑胆管引流,其中18例痊愈,3例胆瘘症状控制3个月后,在一般情况改善、肝门区炎症消退后,择期修复重建,手术效果良好。
目前胆瘘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及非手术治疗,而非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如经皮穿刺置管引流、ERCP支撑、oddi括约肌切开、窦道置管等,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与胆瘘的预后有重要关系。手术治疗胆管术后胆瘘是肝胆外科非常头痛的并发症之一,是否手术干预往往举棋不定,结果丧失最佳手术时机。有人总结拔T管后胆漏68例中75%需再次手术,采用保守治疗者(25%)病死率为6%。国内大多学者也认为明确胆瘘后应尽早剖腹重置T管。但也有学者认为拔除T管后所致胆瘘经窦道插管保守治疗多能成功。本组11例重置T管,4例因未找到胆管T管开口或T管口已闭合仅置腹腔引流。1例因就诊时间晚,同时合并肝硬化腹水而死于器官衰竭。治疗中如患者腹膜炎重、腹腔积液多、肠麻痹重、中毒严重等,则应果断采取措施,尽早手术。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经B超引导,依积液部位选择穿刺点和进针方向,选用细针局麻穿刺定位,抽取漏液观察其颜色、性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并估计进针深度,然后沿原方向置造屡管妥善固定后,外接负压引流器做持续负压引流,每日观察引流量、性状并记录。本组用此法治疗16例,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PCD广泛应用于各类腹腔积液中,影响PCD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于PCD治疗的胆瘘,如:①单腔无分隔、积液稀薄;②积液未被周围肠管包裹;③有并发症、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而积液多房、分隔,存在较多坏死组织的胆屡可多点多次穿刺置管及双套管冲吸。PCD会引起继发感染和损伤腹内脏器。
PCD ERCP胆管支撑引流术:报道对于早期发生的胆瘘可以考虑经ERCP oddi括约肌切开胆管内置支撑管引流,可免除剖腹手术。但残存腹腔大量胆汁性液体可引起化脓性腹膜炎,则需剖腹手术引流才能解决,而多数患者因并发症而不适应手术,采用PCD ERCP胆管支撑引流,此术式对于明确胆管损伤引起又不适应急诊手术修复的胆瘘可作为首选。
实践证明,胆管术后胆屡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简单、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少为原则。通过本组资料显示,除胆屡后胆汁性腹膜炎严重需要剖腹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例采用PCD或PCD ERCP胆管支撑引流均能取得满意效果。同时也为延期手术胆管修复重建创造良好条件。
本文选自秦入金,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4Jul,13(13)
作者:赵刚,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