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倒春寒的日子里小心这5类病!

2019年03月04日 8409人阅读


1.感冒/流感

 

      “倒春寒”这段时间里,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容易使人受凉而引发风寒感冒,流感在这一时期的发病也相对集中。如果除了咳嗽、流鼻涕、咽痛等常见的感冒症状外,还伴有高烧(39℃,甚至40℃以上)、肌肉酸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那小心可能是染上了流感。流感病程长,且具有感染性,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如果疑似自己患上了流感,建议尽早去医院。

应对措施:

1.尽量不去或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外出时要佩戴合格的口罩;

2.提前接种流感疫苗。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接种疫苗2~4周后开始起保护作用,6~8个月后保护力度下降。因为每年流感病毒会发生变异,和前一年不一样,所以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种。

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环境的通风、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用胳膊肘或上衣袖,纸巾,而不是用手捂住口鼻。

4.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均衡饮食;

5.如果已患上流感,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奥司他韦(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这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在发病的48小时内使用效果较好,随着时间的变化,疗效会下降;

6.适当隔离。如果家中有流感患者,注意适当的隔离,不要共用杯子、毛巾、餐具等;常用物品等单独存放、消毒。

2.气管炎/哮喘

除了上面说的感冒和流感,肺炎、气管炎、哮喘也容易因为冷空气的入侵而复发。人体在受到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每当气温骤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者,都容易病情加重或复发。

应对措施:

1.体质较弱的人群避免在天气特别冷的那几天出门,不去或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外出时尽可能佩戴口罩

2.注意足部、胸背和头部的保暖,不要着凉;

3.避免常见过敏原和污染物,如果空气中湿度太大,可以降低室内湿度(不超过50%),经常打扫所有潮湿区域,清除霉变物品;

4.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肥胖;

5.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3.关节炎

本来,人体关节对冷气的刺激就比较敏感,受低温影响,关节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肿胀,尤其是患有骨关节疾病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倒春寒”时期,一旦受凉,关节疼痛感会比平时更明显。

应对措施:

1.尽量避免剧烈、过度及负重的活动,如反复蹲起、爬楼梯、走远路、提重物、爬山等;

2.保证卧室温度在20度以上,睡眠充足,睡眠时不要压迫关节,可以用枕头或其他物件支撑关节

3.起床后可以先做一些肢体伸展动作;

4.肥胖者要控制好体重,同时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

5.如果关节疼痛严重,应尽早去医院就诊,通常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比如美洛昔康、塞来西布等口服或肌注药物)。

4.胃肠炎

不少老胃病患者在这段时间老毛病又犯了,这是由于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应对措施:

1.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2.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多吃蔬果、多喝热水,少吃有刺激性、冰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3.运动需适量,切勿运动过量出汗太多;

4.量避免熬夜或思虑过度。

5.心脑血管疾病

“倒春寒”时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高峰期,因为人体的循环系统(特别是血管情况)受气温影响,当受到寒冷刺激后,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导致脑出血、脑梗塞等疾病。早晚温差过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加,因此在这段时期,此类患者要格外留意。

应对措施:

1.注意保暖,尽量避免伤风感染,外出一定戴上帽子,防止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而急剧收缩

2.在天气状况不良时减少户外活动,锻炼时间可改为早上九点或下午四点左右

3.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

4.饮食方面要节制,低盐、少糖、少油,可多吃些菌类食物或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的食物

5.平时注意心情平和,戒躁戒怒,保持轻松向上的心态;

6.如果感到肢体一侧麻木或者无力,面部一侧麻木或者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晕眩并呕吐等,就需及早就医诊治



0